Dan Savatovsky,法国新索邦-巴黎第三大学语言学荣誉教授。语言博士生学院前院长、法语与语言教学研究生院前主席。2003年起,任巴黎三大语言文化教学组成员。1984年起,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语言理论史研究所成员,同时担任法国中等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评委会成员。研究领域涉及语义学、词汇学、术语学、语言学认识论、语言学史与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等。教授课程包括普通语言学与法语语言学、法语及对外法语教学、语言学认识论与历史、学科史等。
11月23日下午,Dan Savatovsky教授为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教师、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带来了一场“十六到十九世纪欧洲文化中的中国语言与文字”主题讲座。本次讲座是研究生学术训练营:跨文化视角下的法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研究系列讲座第三讲。讲座由王蓓丽老师主持,陈伟教授、李沁教授等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教师出席本次讲座。受疫情影响,本次讲座改为线上进行,但师生参与其中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远程讲座的形式更是吸引了外校师生前来聆听。
本次讲座中,Dan Savatovsky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十六到十九世纪西方语言学家对汉语的研究和探讨,介绍了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以及中西方在文化交流碰撞中产生的语言成果。
首先,Dan Savatovsky教授介绍了选择这一历史时期的原因。从语言学内部看,这一时期的欧洲语言学家热衷于研究“死语言”(如拉丁语)的书写,以及普通语法中的句法和语义。从语言学外部看,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收复失地运动,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等等。十九世纪初期,研究潮流从书写转向历史语音学和形态学,口语也替代书面语成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这一语音中心主义后来经由索绪尔得到理论化提升。
紧接着,Dan Savatovsky教授介绍了汉学在欧洲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3世纪末)是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想象式汉学,第二阶段(17-18世纪)是传教士的宗教式汉学,第三阶段(19世纪初)是由雷慕沙(Abel-Rémusat)开创的科学式汉学。其中,传教士对汉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要人物有弗朗索瓦-塞维尔(François-Xavier)和利玛窦(Matteo Ricci),前者为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用汉字誊写了日语版福音书;后者则编纂了葡汉词典和第一部汉语语法书,并绘制了第一幅中国地图。面对天主教与中国本土道教、儒教的相互冲突,传教士们采用了融合主义的方法,结合汉字来阐释天主教观念。
随后,Dan Savatovsky教授解释了语法化的概念。语法化是指通过书写、编撰词典、用拉丁语法描写等方式使语言规范化的一套做法。其中,书写引发了第一次语法化革命,与政治权力和阶级社会的产生密切相关。拉丁语法则在语法化中起到参照体系的作用,许多欧洲语言都用其进行描写并固定下来。语族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的语言,所使用的语法化方式也各不相同,东亚国家语言的语法化更是具有其特殊性。这些国家(如中国、日本)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和历史悠久的语法传统,且其语言形态变化非常少,因此对欧洲人而言难以学习,也无法简单地用拉丁语法进行描述。
最后,Dan Savatovsky教授介绍了东亚国家文字的罗马化进程。由于这些国家境内存在众多方言,传教士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对哪一种语言进行罗马化,最后他们选择了国家的官方语言。在越南,文字的罗马化非常成功,字母替代了原有文字;在日本,文字的罗马化则半成功,其产物是罗马字;在中国,针对汉字的罗马化完全失败。最早尝试对汉字进行罗马化的是罗明坚(Ruggieri)和利玛窦(Matteo Ricci),他们运用意大利字母、葡萄牙字母等编纂汉语词典,但并没有找到标注声调的方法。这一问题后来由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发明声调标注法而得到解决。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则参照“反切法”,编纂了一部同时标出汉字音和形的词典,极大地方便了欧洲人的汉语学习。
在提问环节,有同学提出,想了解法国汉学家学习汉语时所使用的字典。Dan Savatovsky教授表示,相比于拼音字典,汉字字典更为常用,并且字典不是万能的,学习一门语言更应该重视提高口语水平。随后,陈伟教授也加入到互动当中,指出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文字罗马化是否是内部因素,即国家层面寻求文化独立的结果。Dan Savatovsky教授表示赞同,同时也表示这三个国家具体情况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其殖民或被殖民历史进行考虑。两位教授还就信息技术对书写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讨论。陈伟教授表示汉字代表中国文化,因此不能用拼音代替汉字,然而现代电子输入法使得成年人的汉字书写能力不断下降。Dan Savatovsky教授认为在法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而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是民族文化,我们不能轻视文字书写的地位。
本次讲座丰富了在场师生对汉语语法化的认识和理解,并引发了对汉字拼音化这一现实议题的思考和讨论。讲座结束之时,在场师生仍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且期待教授的下一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