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里尔大学法国文学教授Florence de Chalonge受邀为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师生做“玛格丽特·杜拉斯与亚洲”专题讲座。该讲座为本学期研究生学术训练营:跨文化视角下的法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研究系列讲座第三讲。讲座由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教师李明夏主持,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主任王海洲、副主任王蓓丽及外事秘书颜姝婷全程参加。
全程回顾
首先,Florence教授就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做了简要介绍。玛格丽特·杜拉斯是20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含小说、戏剧、电影等形式。1943年,她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并正式开启了她的作家生涯。杜拉斯的早期作品表现出大量的自传色彩,后期逐步探索新的叙事语言,淡化故事情节,强调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极具个人风格。
简短的介绍之后,Florence教授以杜拉斯作品中的亚洲元素为切入点,以其生平相佐,深入讨论了其文学作品中的亚洲印记。1914年,杜拉斯生于越南,并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童年时光。这段成长经历成为了她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通过写作,杜拉斯将这段记忆以极富画面感的鲜活文字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作品中她一面控诉自己祖国的殖民行为,一面构建美丽的异国风情。在讲座的这一部分中,教授对杜拉斯创作中期个人风格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在19世纪法国文学大背景的影响下及十几年不断努力的探索中,杜拉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她的作品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和创作主题,与当时流行的“新小说派”作家形成了极大的区别。
随后,Florence教授从政治和社会两个维度为我们更深入解读了杜拉斯笔下的亚洲,着重分析了书中亚洲人物与法国人物之间的关系。杜拉斯笔下的亚洲是上世纪30年代以印度和印度支那为主的殖民地。在印度支那文学系列中,作者的叙事始终围绕几个元素:父亲的缺席、母亲的变化无常、长兄的暴力以及主人公对小哥哥近乎乱伦的爱。作为生活在殖民地的白人,杜拉斯有着边缘性的文化身份。从父亲去世到母亲投资租让地失败,拮据的经济状况使杜拉斯感到不公(这也是她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敏感的原因之一)。由此出现了可以帮助家庭摆脱经济困难的富人角色:《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若先生、《情人》中的中国情人。但由于身份的差异,他们注定要面临分离的结局。
最后,Florence教授以小说《副领事》为例,解释了杜拉斯小说中欧洲与亚洲关系的复杂性。《副领事》通过一种激进的自我意识展现了反殖民主义。这部小说发表于阿尔及利亚战争之后,故事背景设于原英国殖民地印度和原法国殖民地印度支那。小说描述了相互独立的两个群体:感到无聊、孤独的法国大使馆的“白人”,被边缘化、生活悲苦的居民(麻风病人、乞丐等)。两位主人公(法国的副领事和东南亚的女乞丐)在各自的阶层里都受到排斥,都有着被遗弃者的身份。杜拉斯在这两个反英雄式人物之间建立了一个平行关系,描绘了一个正在解体中的殖民世界:小说主要人物均以消失或死亡结尾,这种结局展示了整个殖民地的精神荒芜,深刻地揭露殖民主义的虚伪与罪恶。
专题介绍结束后,师生提出了“杜拉斯的政治立场是否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杜拉斯进行电影创作的原因”等问题。Florence教授表示,不同于20世纪的许多作家(如萨特),杜拉斯拒绝直接使她的文学创作介入政治或受其影响。对于后一个问题,教授回答道,作家在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描写了殖民地孩子的悲苦处境,对殖民地居民命运的关怀或许是她进行电影创作的原因之一。
在亲切友好的互动氛围中,本次专题讲座圆满结束。此次活动加深了师生对杜拉斯生平,及其作品中含有的亚洲文化印记的了解。讲座结束之时,在场师生仍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且期待教授的下一次讲座。
文 / 李钰岭、王俏俏
排版 / 李在遥